少女的发丝

2011-10-08 00:43:33    作者:黑猫警长
   次点击

少女的发丝,说起来心底就变的很柔软,相信每一个少女发丝缠绕了不少情思,轻轻轻垂下来,相思散落一地。

只是我今天写下这个诗意的名字,却是一种植物------铁线蕨。

铁线蕨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,又名铁丝草、少女的发丝、铁线草、水猪毛土。其淡绿色薄质叶片搭配着乌黑光亮的叶柄,显得格外优雅漂逸。相信很多人家的窗台上、桌面上都有着一盆这样诗意的植物。

由于黑色的叶柄纤细而有光泽,酷似人发,加上其质感十分柔美,好似少女柔软的头发,因此又被称为“少女的发丝”。

少女的发丝,轻轻地念着,仿佛在念着一个美丽少女的名字。

一丛绿垂下来,像少女的发丝慢慢散开。

一场梦荡漾开,像少女的思绪飘向窗外。

这个有诗意名字的植物,在北方养殖需要精心护理,因为它太喜爱湿润的感觉,需要水分,需要阳光的折射,最不喜欢阳光直接照射在它的身上。用摄影行话说:喜欢侧光和折射光。

它如少女般,喜欢水的雨淋,缺水易使叶子枯萎,可以想象当叶子枯萎后,少女的发丝不再光泽,不再柔美了。

这样的时候,建议取一浅盆,喷内放些碎石,在盆内加水,水位不要淹过石头,再将铁线蕨放置在石头上,如果浅盆中的水蒸发完了,就需补充,这样就可以提高空气湿度。

这时,少女的发丝重获水分,青春再现。

思绪从这盆植物飘到古典女子的发丝上。

史书上写,汉武帝遇见到美女——卫子夫,第一眼就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。“上见其美发,悦之,遂纳于宫中。”

很奇怪,如果是在现代,是否会有男子对女人的头发这般宠爱?

黑发长垂,如云、如丝、如瀑……也如古代少女神秘莫测的命运。

想起“结发夫妻”,应该也是和头发有关。

古代男女,成年之后,才能称为“结发和及笄”。根据《周礼》及古代习俗,女孩都是15岁左右举行“笄礼”,最迟不过20岁。通常所说的“结发夫妻”,并非要把双方的头发栓在一起;而是指“原配”。

汉代有一种风俗:如果妻子不幸早亡,丈夫会把婚礼时的梳子一掰两半,自己留一半,棺材里葬一半,表示永远不忘“结发之妻”。

一缕头发,余香袅袅,其中蕴涵的情感,很难用简单的爱与恨来界定。

或许,女人很多时候就是通过头发传达爱情,也接收爱情吧。

想一想,当一位男人的手从秀发间飞过,我想,那是女人最幸福的时光。

哪消执手一日欢,我便绾发淡妆拢青簪,今世只入君一眼。

女人一旦气急了,恼怒了,悲痛欲绝了,感情失落了,她往往会操一把剪刀来斩断自己的青丝以铭志或寄托哀思;若是心上人意外命丧黄泉,女人会撕肝裂胆强忍悲痛,剪下一绺儿青丝默默地放在爱人的身旁;若是心上人背弃前盟,移情别恋,女人会伤心垂泪斩断青丝以示“一刀两断”,或诀别尘世,或坠入空门,“哀大莫过于心死。”这斩断的青丝就是她的那颗已死的心。

再看一看现代女子的头发。

有男人说,现在女人的头发越来越没有味道了,现在女人的头发,成了只顾自己美的东西,基本不顾男人的感觉。

这个我相信,现在没几个女人会照顾男人的喜好了。

头发受之父母,发质、颜色来自遗传,这道理无须致疑 ,但善变、爱美的女人大多先拿头发“开刀”,或许是因为头发无痛感,所以折腾起来,义无反顾。

男子都喜欢“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”,那说的是长长地、顺顺地、直直地头发,而不是烫的满头卷儿,满头的摩丝。现代女子的头发变成了商品、装饰品,硬硬的,让男人产生了拒绝感。现代女子更喜欢把性格和标识戴在头上,张扬着、自我着。

头发是女人柔情万般的性感工具。

其实,很多女人也许并不知道,当女人的发梢滑滑、丝丝地扫过男人的肌肤时,有多少根发梢便会传递多少缕柔情蜜意。

很多时候我喜欢闻男人刚洗过的头发,那是清新自然的味道,想必男人也是这样吧。喜欢一个人,可能就从某个细小的地方开始,比如声音,比如笑容,比如头发,没来由的。

想起自己的头发,当年上大二在长春实习,一头长发在腰间,忽然有一天想剪发,便去了理发店,看着别人在烫发,边剪了也烫了,从此,头发再没过肩。

外婆说:你的头发生气了,你的头发如你的脾气硬的很。

当时还笑外婆的话,现在回想,的确是这样,因为从那以后我的头发不再过肩,当发现头发不再长,只好对它烫了又烫,每年摧残它几次,幸亏一头硬发如我的脾气般倔强,还算照顾着我,一直到现在。

那一头长发我想只能在照片和男同学的回忆中想象了。

女人可以为爱而改变发型,也借发型的改变来调整心态。那时候我常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折腾头发,想必头发也在恨我的无情。

如果你身边的女人换了一个发型,十有八九,情感生变,如果问之,又会遍找借口,说夏日炎炎,换个清凉,或追求时尚,随波逐流。但又有几人会相信惜发如金的女人会是那样的豪爽干脆。

我想能善待自己头发的女人,也一定是善待生活的女人。

她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、不厌其烦地梳理自己头发的同时,也在理顺着人生的岁月,感悟着人生的悲苦。

感谢 天山网 提供转载 >>查看原文地址
(本文来自网络分享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。)
关于本站

本站旨在为广播爱好者提供资源共享、交流的网络平台,直播信号、点播节目均来源于网络共享,版权归原作者,本站仅提供链接。本站无意侵犯版权,如有此类问题请联系处理:admin@radio5.cn

广播迷微信公众号

微信公众号:记忆留声
微信号:jiyiradio

广播迷微信号

站长个人微信:广播迷
微信号:guangbomi

微信公众号:记忆留声
微信号:jiyiradio

广播迷微信公众号

站长个人微信:广播迷
微信号:guangbomi

广播迷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