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和坤和他的广播站

1680412905 德阳日报
  195次点击

在德阳东郊20公里外群山环抱的旌阳区新中镇白河村,有一个名叫刘和坤的村广播员,10余年如一日,通过广播宣传党的富民政策,传播科学种田知识,开办广播文艺节目,促进山乡和谐建设。

清晨6点20分,天刚蒙蒙亮,不少人还在熟睡中,一个熟悉的声音已经在山谷中回荡,“各位听众朋友,大家好,下面是"白河田园"节目时间……”刘和坤开始播音了。

1954年出生的刘和坤是地地道道的白河村人。一次,刘和坤听到邻居家的收音机正在播放一则介绍袁隆平的文章,被袁隆平不畏挫折、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深深打动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刘和坤和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1991年,刘和坤参加了镇上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他逐渐掌握了写作要领,并陆续有“豆腐块”见诸报端。1996年,村上原来的广播员要外出打工,临行前把广播站托付给刘和坤。在旁人看来,这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苦差事,但刘和坤不这么认为,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期盼:“终于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平台了。”

从此,刘和坤便一丝不苟地当起了村播音员。每天早上6点20分、中午12点、下午5点50分,他都会用一口地道的新中话播报“白河田园”,陪伴白河村村民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风雨无阻。除每天转播中央、省、市、区的重要广播节目外,自办节目也定时亮相,滚动播出。周一《祝你粮经丰收》,和大家谈粮食种植、家禽水产养殖等问题;周二《听政策学法律》,讲法律故事,普及法律知识;周三《社会生活》,告诉村民们医学药理知识、家用电器小常识以及如何制作美食;周四《歌声陪伴你》,为村民们点歌,奖赏大家的辛勤劳作;周五《说长道短论品德》,和大家探讨伦理道德话题;周六《田坝戏台》,播放戏曲片段,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;周日《摆龙门阵》,和大伙以聊天的形式摆村庄的人和事,或新近的热点话题。10多年来,他的自撰稿已达40万字。

刘和坤播音没有字正腔圆的浑厚,但白河村人独爱乡音。一次,三组的曾宗禄老汉放牛时听刘和坤的“白河田园”入了神,听完发现牛儿已经在他儿子的玉米地里吃了个饱。有几户人家为更清楚地听到广播,今天你家拿竹竿把高音喇叭戳过来,明天他家又戳回去。

刘和坤没有辜负大家伙的厚爱,利用广播站这个平台,为白河村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。1998年,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长江、松花江、嫩江流域,刘和坤以此为例,在《听政策与学法律》栏目中,用“一棵树的价值”给村民们讲植树造林、涵养水分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重要性,乡亲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。另外,他还在节目里向村民介绍自己摸索试种的“玉米双株双行错窝犁沟播种法”,村民们用该技术种植玉米,不仅省工时省种子,而且实现了增产增收。

在刘和坤的广播声陪伴下,白河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全村300余户人家,已有近半数推倒土坯房盖起了砖木结构房,有的还建起了小洋楼。但刘和坤的家依旧是那座年久失修的土坯房,家中除了一台从旧货市场花300元买的43厘米的电视机外,再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。尽管如此,刘和坤却很满足,他依然坚守广播站,每年领着240元的补贴,每天在家到广播室的土路上往返,每天6个多小时,写稿子、守机子、甚至爬杆子修机器,为白河村的富裕、乡亲们的幸福呕心沥血地办广播。

关键词:
感谢 德阳日报 提供转载
(本文来自网络分享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处理。)
关于本站

本站旨在为广播爱好者提供资源共享、交流的网络平台,直播信号、点播节目均来源于网络共享,版权归原作者,本站仅提供链接。本站无意侵犯版权,如有此类问题请联系处理:admin@radio5.cn

广播迷微信公众号

微信公众号:记忆留声
微信号:jiyiradio

广播迷微信号

站长个人微信:广播迷
微信号:guangbomi

微信公众号:记忆留声
微信号:jiyiradio

广播迷微信公众号

站长个人微信:广播迷
微信号:guangbomi

广播迷微信号